返回首页

辉煌70年奋进新征程丨民生暖阳照彻万家——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述评之四

时间:2025-09-1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自治区70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天山南北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贫穷匮乏迈向繁荣富裕的奋斗史。

  “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新疆这片土地,牵挂着新疆各族人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

  9月,在祖国版图最西端的新疆,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车间里,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忙碌;琳琅满目的商品搭载中欧(中亚)班列从这里走出国门;天山南北粮仓丰盈、瓜果飘香,为这片土地晕染出幸福的底色。

  “达西碱地白花花,庄稼歉收日子苦。大人饿着肚子唱歌,巴郎子露着光屁股。苦日子啥时到尽头,盼望甜蜜的日子来。”

  建设一个新新疆!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中开新路,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筑通途。

  伴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十余万大军把军垦第一犁插进茫茫戈壁;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等一批大型工厂相继诞生;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城市快速崛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春风激荡大江南北,“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的村训在达西村流传开来。靠集资兴办砖厂、农贸市场和家庭农场等,村民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达西村全体村民回信指出,“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从他们脸上的笑容,真的能够感受到达西村从曾经的盐碱地变成如今的小康村。”今年7月,“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新疆行活动走进达西村,新疆新农村的发展脉动让网络大V们感慨万千。

  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抹亮绿游走其中,这是由和田发往乌鲁木齐的“和田玉龙号”列车。

  墨玉站、皮山站、叶城站……途经23个站点,最低票价4元。沿线村民将特色农产品搬上车,在“列车巴扎”上售卖。阿依努尔·库尔班也在其中。

  南疆四地州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对世代生活在昆仑山脚下的阿依努尔而言,摆脱贫困,祖祖辈辈期盼了几百年。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疆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经过接续奋斗,攻克了贫困堡垒。

  从2016年起,叶城县实施阿克塔什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括阿依努尔在内的1.4万名群众,走出深山,挪穷窝,拔穷根。

  截至2020年底,新疆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新疆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搬进了新房子,我承包了50座大棚,每年可以挣10万元左右,还带动十几个村民就业。”阿依努尔说,她还想把阿克塔什的更多特产带上火车,让更多的游客来阿克塔什旅游。

  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科学指引下,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无论是产业布局、政策制定还是资源分配,都紧紧围绕让各族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日子美起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一个南疆小镇到暖流涌动的新疆大地,“人民”二字的深刻内涵,溢满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024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23801元和12551元。

  衣着从“蓝绿灰黑”到“天天变样”,饮食从“只求温饱”到“吃出健康”,居住从“土坯矮房”到“智能家居”,出行从“封闭难行”到“四通八达”……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每年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2024年,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南疆五地州实现本科教育全覆盖——

  “家门口就有好大学,我很骄傲。”2024年,和田地区首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学校——新疆和田学院首次招生,克比努尔·阿卜力肯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

  克比努尔的家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恰木古鲁克村,毕业后她要在家乡当老师,让更多孩子像她一样,能在家门口读好书。

  2011年以来,新疆累计建成农村抗震安居房272.97万户,帮助1100余万名各族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的安居房——

  “没有祖国的强大,没有边疆的稳定,没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们就不会这么快恢复重建。”2024年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除了山上的羊圈倒塌,护边员肉孜·萨迪克的安居房安然无恙,至今还令他感慨万千。

  截至2024年,新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9万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疆,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

  “以前上大医院做治疗,路途远,还耽误事。现在村里就能看中医,手法专业还价格实惠。”在奇台县西地镇旱沟村卫生室中医阁拔完罐,村民张晓红感慨道。

  新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总人数从2012年的1246万人增加至2024年的1391万人,增长11.64%——

  2023年,英吉沙县色提力乡托万霍依拉村组织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努日曼古丽·喀斯木报名参加,成了英吉沙县首位持证的“女飞手”。

  “以前我围着锅台转,现在订单接不完,最近又全款购买了一架新的农用植保无人机,日子更有盼头了。”努日曼古丽说。

  随着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的实施,南疆42个县市46个农牧团场的800多万各族群众告别了“柴煤时代”,迈入“天然气时代”——

  “小时候拾牛粪、砍柴火、烧煤做饭,整天灰头土脸。”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村民古丽买买提·艾萨说,现在用上了天然气,房子干净了,心情更好了。

  从追求公平正义,到解决急难愁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是价值旨归,更是力量之源。

  一场跨越1400公里、历时7小时的陆空接力;一条各族党员干部争分夺秒铺就的希望通道;一次惊心动魄的极限救援……爱,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重获新生。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这是一位维吾尔族母亲发自肺腑的感叹,这也是2600多万天山儿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真实写照。

  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疆实践迸发出的强劲暖流,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开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主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中心政务服务热线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