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创4》《青3》正面对抗这年头选秀作秀吗?

时间:2023-06-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创4》和《青3》进入开播第二周,热搜又被这两档节目给统治了。据公开数据显示,首播当晚《创4》全网收获了110个热搜,《青3》则共计抢占160个热搜。

  第一次面临同期竞争的两档节目之间火药味十足。因此,锌财经把两档节目都看了一遍,发现为了保持住话题度,这两个节目已经把“周播综艺”变成了“日更连续剧”。

  可以看到,随着同类型的选秀节目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比拼早已脱离了选秀舞台本身,来到了大众媒体下的公共舆论空间。得流量者得天下,为了保持话题热度,节目组不约而同选择了增加更新次数。

  内娱选手和国际选手的初舞台纷纷以扑街的姿态成为传播热点,偶像选秀向着奇特的画风奔去。以往为偶像实现梦想的热情和执着,变成了欢乐喜剧人式的合家欢乐;以往考验选手个人能力的比赛变成了一场娱乐先行的综艺。

  不得不说,《创4》首播画风和往年相比大相径庭,让人颇为意外。此前,创系选秀一直都以华丽的舞美、专业的选手和强大的导师阵容着称。但是,《创4》开播,画风陡然从精英高冷范转变成了娱乐路线。

  “辣眼睛”、“油腻”的初舞台表演,让不少网友高呼“内娱药丸”,《创4》也被冠上了“创造德云社”“欢乐喜剧人之汉语桥”等戏称。

  其实不然。通过近乎于舞台事故般的车祸现场来作为传播热点,经历过去年选秀季的观众一定觉得这一幕非常熟悉。去年秦牛正威一段灵魂rap“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爆梗出圈,一个热点的线》全季。

  《创4》的赛制变化非常大。首先是评级方式的改变,在前几季导师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学员的级别由、且仅由导师决定。但是今年增加了“撑腰机制”(打投机制),学员和导师一样拥有投票权,和导师一起决定表演者的成绩。其次是成团人数的改变,今年《创4》的成员位恢复到了此前的11人,参赛选手却缩减到了90人。

  在导师阵营的选择上,《创4》选择了兼具国民度、话题度和娱乐性的邓超和宁静。和隔壁“桃厂”的Lisa、李荣浩、潘玮柏等人相比,宁静和邓超是大众演员,两人的专业背景和偶像并不搭边,但是综艺感非常强。

  《创4》的另外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打出了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标语。可以看出,节目组在内娱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试图另辟蹊径,寻找突破。多元的概念本身也非常适用于当下的时代语境。

  多元化可以达成文化的交流,也必然引发文化的冲突,这样的整个过程才会引发人们对于文化差异性的思考。而实际上,《创4》的多元化安安静静,充满了刻意的友好,哪怕一点日韩偶像文化和本土偶像文化的交融和冲突都没有出现。

  相反,类似CK模特引发的多元争论反而发生在了隔壁《青3》的现场,“网红能不能成为偶像”,“胖子能不能成为偶像”,这些声音再次将人们对于偶像和男团的标准问题拉了出来。

  从业者从偶像行业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他们对这种行为非常不齿。有相关的从业者小林对锌财经这么说:“《创4》这种行为在挤压内娱的空间,这可能是对内娱偶像生态的一种消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中国内娱的偶像产业和日韩有着显着的区别,其中之一就在于,日韩的偶像集中在公司,而中国的偶像集中于平台。

  反观中国,内娱的偶像产业完全是在18年兴起选秀节目后被拔苗助长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创系选秀作为中国偶像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从《创造101》开始,大批偶像被流水线般制造出来,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养成系统。

  这是国内偶像产业的系统性问题:如果我们选出来的偶像团体连施展的平台都没有的话,那么我们选拔、培养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一方面,将偶像产业扔上高速带的是平台、把这些团体“制造”出来的是平台、拥有限定团经纪约的是平台,所以平台应该为这些偶像团体的发展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有追星习惯的年轻人大部分已经不看电视了。视频平台是他们的主流阵地。因此,视频平台相较于传统电视台更有优势去打造中国的打歌平台,从而完善中国的偶像产业生态。

  但就目前来看,《创4》已经背离了选秀的初衷,将选秀舞台变成了一场大型综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